最新目录
期刊导读

人才缺口超过20万:中医儿科学,想学医的考生和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报考时间越来越近,也因为此次疫情的原因,对于医学这门学科,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报不了临床医学类的文科考生,还想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怎么办呢?在这里我建

随着报考时间越来越近,也因为此次疫情的原因,对于医学这门学科,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报不了临床医学类的文科考生,还想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怎么办呢?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不妨考虑考虑中医学类专业。

中医学历史非常的悠久,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更是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教育部于2016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医儿科学,更是为传统中医学与儿科学的结合打开了大门。今天,我会从“中医”、“儿科”两个方面,来带领大家认识这个新专业。

中医儿科学简介:

《山海经》中所载的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而史实中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是扁鹊。中医儿科学专业属于中医学类,学位授予门类:医学,学制:五年。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胎儿至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等相关方面疾病的预防诊治,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作为治疗手段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因为其鲜明的实践性,区别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该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又区别于中医学的其他临床医学学科。总结来说,中医儿科学主要是依靠中医的理论以及手段,来进行预防诊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说到儿科,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说到具体的儿科学专业,大家可能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常规的儿科医生对应的其实是临床医学类中的儿科学专业,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西医。那么儿科学专业和中医儿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又在哪里呢?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两者都是以胎儿到青春期的孩子为研究治疗对象,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疾病的预防诊治;从学习课程来说,中医儿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倾向于中医理论的学习,比如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小儿推拿学等;而儿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倾向于临床基础医学,如病理学,内科学,流行病学等等。


就业与发展前景:

从就业来看,儿科医生缺口超过20万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仅为10万人左右,缺口已经超过20万。

中医儿科学将来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或者到各类各级的医院从事中医儿科或与中医有关的临床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的工作;儿科学主要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学院校、医学研究机构等工作。

从发展来说,儿科学专业是侧重于临床,而为了实现现代化,跟随时代的发展,中医儿科学的研究重点也在逐渐转移到临床方面,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扩大该专业的研究领域。

开设院校:

由于中医儿科学专业是新增专业,所以目前开设的大学还不是很多。据统计,直至2019年,以下大学在本科阶段分别有开设中医儿科学或相关方向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儿科班)

南京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儿科一体化)

成都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我国第一所开设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贵阳中医药大学(2019年只在贵州招生)

云南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学院

……

还有一部分中医药大学没有单独设立中医儿科学这个专业,而是包含在中医学专业中,所以选择中医学专业也是可以学习到儿科相关的知识。

培养目标:

中医儿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尤其是儿科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具有继承与创新精神,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中医儿科和儿童保健工作及学科研究的中医儿科医学专业人才”。


哪类考生适合报考:

对于该专业的报考,结合学科属性及未来就业发展,我更适合研究型、实用型分值较高的人。从本科来看,除了要学习中医学的专业课程,还要学习儿科的专业课程,知识理论较驳杂,同时学习时期较长,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最好去考研甚至是读博。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syekzz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38.html



上一篇:健康指导什么是过敏性紫癜
下一篇:夏季孩子拉肚子怎么办,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正确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投稿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版面费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